当前位置:首页 >> 歌声的翅膀 第五期 >> 歌曲列表 第1页
歌声的翅膀 第五期

歌声的翅膀 第五期

江苏卫视联合灿星推出国内首档原创少儿民歌音乐节目《歌声的翅膀》,第五期现场音源合辑。 1.歌曲名:《敬酒歌》 原唱者:阿鲁阿卓 词作者:李江平 曲作者:李江平 《敬酒歌》是彝族的少数民族民歌,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敬酒歌,大多数《敬酒歌》都是表达对客人、对长者,或者对家庭的一种很敬仰的心情。彝族人天性热情更是以酒为贵,酒文化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是渗透到各个环节。 李西子一个彝族女孩,在彝族寨子里参加姐姐婚礼时,感受到了彝族父老乡亲的热情,听到了最质朴的民歌传递的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创作欲望,结合自身学习的美声花腔,将彝族的敬酒歌唱出了一种别样的快乐和热情。希望通过这首自己改良的彝族民歌向母亲表达对自己名族的热爱,并借这首歌缓和青春期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疏离。 编曲在保留原曲结构的基础上有很大突破,融入了美声的花腔技巧,赋予一首传统的民歌更现代、更富有时代气息的质感。 2.歌曲名:童年 原唱者:罗大佑 原词、曲作者:罗大佑 该首歌曲原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校园民谣,深深的留在了所有爸爸妈妈们的内心深处。 本次杨小盘演唱的版本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并由小朋友自己进行了歌词全新创编,前半段由小朋友自弹自唱形式表达现在的小朋友对于自己学习生活的解读;而后半段的童谣说唱部分出自杨小盘小朋友家乡——成都的地方特色“接龙童谣”,环环相扣,突出孩子眼里看到的生活中的环保问题,通过乐队化形式表达孩子们对于良好环境的期待。 3.歌曲名:《我唱哎沙吗》 原唱者:郑翰 词作者:赖董芳 曲作者:赖董芳 《我唱哎沙吗》是由福州当地音乐人赖董芳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可以学会讲福州话而创作的一首福州童谣,歌曲主要讲述了福州少年学习福州话的快乐,轻快活泼、琅琅上口的旋律增强了歌曲的传唱度,也向更多人传播了以福州话为代表的福州文化。 来自福建福州、非常热爱福州文化的林欣锴,来到《歌声的翅膀》的舞台,把这首自己喜欢了很久的《我唱哎沙吗》唱给所有人听,不仅仅是希望劝服自己乐队的小伙伴们能够接受自己唱福州童谣的提议,也是为了让福州话、福州歌谣、福州美食等福州文化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4.歌曲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原唱者:于淑荣 词作者:雷振邦 曲作者:雷振邦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首著名插曲,是塔吉克民歌改编而来。讲述了边疆战士和杨排长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的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该片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惊险的反特斗争生活。 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有12套曲,每套曲完整唱下来要2个小时,是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2005年,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少年,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爸爸又是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歌手,演唱木卡姆已经20余年,他一直很崇拜自己的父亲,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他非常喜欢木卡姆。但是他发现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都不喜木卡姆,觉得这个新疆古老的演唱艺术很慢很无聊。他希望自己像爸爸一样唱好木卡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木卡姆,于是这个小男孩将维族的古典音乐“木卡姆”融进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新疆民歌中。亲身践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向经典致敬。 5.歌曲名:沂蒙山小调 原唱:彭丽媛 原词作者:阮若珊 原曲作者:李林 该歌曲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其中描绘的沂蒙山好风光深入人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 此版沿用了彭丽媛版本歌词,保留了原曲的民乐元素,以童真的解读、稚气的嗓音,描绘了一个山东小女孩儿眼中家乡的美、民歌的美。 6.歌曲名:《校车上的朋友》 原唱者:唐丞武 词作者:唐丞武 曲作者:唐丞武 《校车上的朋友》是来自加拿大的华裔少年唐丞武的一首原创歌曲,歌曲描述了自己每天45分钟的校车生活,这首歌也是小朋友第一次创新尝试将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方的电子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一首中西合璧的原创作品。 唐丞武小朋友希望通过《歌声的翅膀》的舞台唱出他的生活和梦想,他觉得中国很酷,有万里长城和美丽的外滩,有好吃的炸酱粉和火锅,更有让他觉得又快又舒服的高铁,他把自己身为一个华裔小少年的骄傲都写进了自己的歌里,希望所有的中国的孩子都能喜欢自己写的歌曲,也希望更多的外国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歌曲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7.歌曲名:《包楞调》 原唱者:山东民歌 历代担经口传 词作者:魏传经 曲作者:孙啸天记谱整理 《包楞调》是流行于山东成武的汉族民歌,描写老百姓的丰收喜悦的生活场景,经孙啸天记谱整理,魏传经改字填词,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著名音乐家彭丽媛曾几次出访北欧诸国时演唱,把《包楞调》带出国门。 《包楞调》花腔干净利落,特别是花腔中的11和55的八度大跳,对歌唱者的演唱要求很高,崔译文妈妈特别喜欢民歌,一首《包楞调》学了十五年还没有学下来,从小跟着妈妈学民歌的崔译文来《歌声的翅膀》挑战这首高难度的民歌,就是想唱好了教妈妈唱,了却妈妈心底的遗憾,让妈妈高兴。 8.歌曲名:《送别》 演唱者:欧宁安娜 词作者: 李叔同 曲作者:约翰.P.奥德威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原曲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曾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编成新的歌曲。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等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而《送别》的曲调形式又采取了近代西方音乐的体裁,这首中国人心目中的标志性歌曲由一个8岁的热爱古诗词的混血女孩演唱,点题了中西合璧的音乐寓意和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积极传承。 9.歌曲名:《浏阳河》 原唱者:沙宝亮 词作者: 徐叔华 曲作者:朱立奇、唐璧光 《浏阳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湖南民歌,创作于1951年,灵感来源于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体现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积极的生产热情和向上的时代风貌,后被蒋大为、李谷一等多位著名演唱家以不同的方式演绎过。 来自湖南长沙的刘乐乐同学,音色优美,演唱中加入了地道的湖南方言,赋予了整首歌鲜明的地域特色,而流行化的改编唱法,又让整首歌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编曲在原版本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编,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让民歌的调式和流行的编配实现了混搭,由新一代湖南人全新演绎,体现了对传统民歌的坚定传承的态度。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