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特文格勒升c小调第三号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升C小调第三号交响曲》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7年开始创作,到1954年大师去世时仍然没有完成,直到1980年才由沃夫冈.萨瓦利什在慕尼黑首演(续写者不详)。严格地说,这部交响曲作品仅仅诞生了不到30年————这是我所听过的最年青的古典音乐作品。 晚年的作曲家仍然充满幻想和个性,这部最后的交响曲作品带有宗教意味的性格,同时高尚中带有不加掩饰的天真气息。当然,它沿用德国曲式结构主线,其中的“一种无限的意念”十分吸引人。 这一曲作和作曲家其他的交响曲作品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虽然同样遵守着四个乐章这种传统的形式,但它并非是“开始主题,第二主题,一个或两个主题的再现”之类的传统结构,慢乐章和快乐章之间的区别不明显,它的四个乐章听起来更象是四部小型的同一属性的单乐章交响曲,每一乐章中都有承前启后的部分,也较完整。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描绘音乐结构时“反复,对比和循环”手法极其突出,我从未在任何交响曲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循环性质;再则就是相比《富特文格勒第二号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长达12个音符的主题,这部曲作的主题非常简练,构筑音乐的主要材料是旋律花式的映像承继或者引导而不是主题本身。对比富特文格勒早期的曲作,它的配器及其和声手法也都比较新颖和自如。 但是————发现这一曲作的不足并不需要特殊的音乐理解能力: 这部交响曲的主题并不出色,四个乐章的主题都不甚和谐,再加上作曲家使用的大量到明显失衡的“重复”手法贯穿整部作品使这一缺陷愈加明显。 “和声”手法则是更为薄弱的一环,以不同的和声,乐器加以扩展的主题时常无法体现出新的动力,音乐经常呈现一种原地踏步的状态,气氛的转换不流畅。和主题本身一样,主题和和声之间的关系也欠佳的,他们之间的结合有时候不仅仅是“不和谐”而且显得牵强附会,整部曲作除了一些旋律比较优美的独奏乐段外,大量不和谐的和声创造出强烈的不安感和不肯定。曲作的“和声”手法其实是很大胆的,但情感上却缺乏力量————显然作曲家为每个主题寻觅适当的处理方式时遇到了困难,主题始终不能充分发挥能量,故若乾主题之间的互相结合也就无法紧密,也无法产生新的经过提升的意义。作为对这一缺陷的弥补,(或许只是出自一种直觉)作曲家对主题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帮助聆听者遵循音乐行进的思路,但显然于事无补。 整体结构上则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思想矛盾,作曲家的手法不够稳定,在一段原本可以顺畅进展之处突然间断,然后从头开始(或者接上似乎没有来由的沉重乐段)的分段式结构使作品很难一气呵成。 勃拉姆斯用来批评布鲁克纳的话也完全适用于这一曲作:构思很多但未能实现,其顺乎自然的创作手法使作曲家似乎是被作品所控制而不是相反的状况,作品也自然缺乏凝聚力。作曲家的这一创作手法和擅长集中发挥创作能力的勃拉姆斯或者极其善于处理主题的贝多芬几乎完全背道而驰,在我算得上熟悉的作曲家中,我只在布鲁克纳的曲作中感觉到类似的东西。 而我很不喜欢布鲁克纳。 但这并不是最令我困惑的,最令我觉得费解的是这位处理和声以及构筑完美音乐结构的大师为什么在创作曲作时显示出一种异常明显的“不和谐”。我懂得“和谐”这一概念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可以如何的多样化的道理,但我确实不相信这些主题以及和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和谐的。综观我所接触过的富特文格勒的所有曲作,以上仅能概括的所有特点盖罩大师的所有作品,我似乎不得不得出以下的这个结论:大师所认为的“和谐”的概念和我所认为的不同,否则一种被我认为是“错误”的转调或者和声的手法就不会一再地,而且完全一致,严格准确地出现在他的各个时期的各种曲作中————换言之,如果其中的一个章节给我的感觉是和谐得体的,那么他的所有曲作在我听来都会是和谐得体的。 如果从发展和前进的角度来看待音乐史的话,我不得不谨慎地自问:富特文格勒是不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又或者:富特文格勒究竟能不能算是一位作曲家?) 一来他的作品因为令人信服的程度较差而影响并不大; 二来瓦格纳,布鲁克纳甚至柴可夫斯基对他的影响经常使作曲家本人的思想退居其次————他的作品的原创性也并不高; 再者他是和时代抗争的人,以作品的诞生时间来判断这一作品其手法几乎可以用“古老”来形容————富特文格勒是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但他的理念,他的创作根基其实都属于十九世纪,然而他没有象勃拉姆斯那样足够的力量(或者说时间)来和时代抗争。 我想我不用再把结论特地写下来了。 我承认我很难过,很失望,但此时此刻,我必须诚实。从去年得到他的第一张曲作唱片以来,富特文格勒的曲作已经听过了不少,版本也不少,从历史录音到数位录音。不能说我以往对他的曲作品的意见和判断有大的改变,反倒是随着阅历的丰富,作品的一些缺陷反而看得越发清楚了,听这些唱片也成为了我最为沮丧的听乐经验之一。 这些作品未能获得广泛地认可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如同富特文格勒的遗孀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所说的:公众是明察秋毫的。综观历史————我们失去了一位表现平庸的作曲家却迎来了一位几能呼风唤雨的指挥大师,这实乃我们爱乐者的大幸,我们理当感谢上帝终究还是使富特文格勒的生命是以指挥家的身份告终的,尽管这违背了富特文格勒本人的意愿。 这也应了一句中国的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专辑歌曲列表
-
德语 大小:13 MB
-
纯音乐 大小:16.5 MB
-
纯音乐 大小:15.8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