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安可曲 >> 歌曲列表 第1页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安可曲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安可曲

今天,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受欢迎的程度,恐怕也只有西贝柳斯的小协能与之不相伯仲了。然而,听着这个在维也纳录制的演绎,我们不禁要回想起1881年12月4日柴小协在维也纳首演时的境况。当时的乐团指挥是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俄国小提琴家阿道夫·布洛斯基(Adolf Brodsky)任小提琴主奏,这也是布氏在维也纳的首次登台。维也纳的观众对这个作品并不热情,而其中最提不起兴趣的那位便是著名乐评家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了。这里没必要引述他的评论,因为事实证明他是错的。我们一定还记得,在其后来为自己所作的辩解中,曾在他耳边回响过的那么一点音乐其实也就只有终曲乐章。就像西贝柳斯的小协一样,柴小协的第一乐章极其雄劲,而随后的乐章却渐次变得不再那么“扣人心弦”了。像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 1904-1992)这样的优秀的演奏家,善于扬其强避其弱,但在作品的早期,这一点却被人们完全曲解了。 柴科夫斯基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为匈牙利独奏家奥尔(Leopold Auer)创作的,于1878年完成。奥尔最初对它并不感兴趣,甚至还试图劝说别人也不要演奏这首协奏曲。即使像科特克(Yosif Kotek)这样的朋友也颇让柴科夫斯基失望,完成首演的重任于是落在了布洛斯基的肩上,直到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国首演才让该曲终于获得了成功。奥尔对此懊悔不迭,后来不仅亲自演奏了该协奏曲,而且还教给了包括米尔斯坦在内的学生们。在其回忆录《从俄国到西方》(1990) 中,米尔斯坦将柴小协称为“一首真正的大师级协奏曲”,是位列贝多芬、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之后的第四首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一名优雅而完美的演奏家,米尔斯坦出色地演奏过所有这些作品。但他对于卡尔·戈德马克(Karl Goldmark)的协奏曲也同样地悉心演绎,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个性,使得这首协奏曲也成为了米尔斯坦最经典的诠释之一。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